爱玉珠宝黄金网-> 翡翠-> 缅甸玉-> 张志平,琢玉人生如踏雪寻梅

张志平,琢玉人生如踏雪寻梅

http://www.woiyu.com  发表于  2011年03月23日 10:19

张志平,男,1942年5月2日生于江苏省,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,毕业后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潘秉衡老艺人学习玉雕技艺,1969年到北京玉器厂从事创作设计工作,1995年被评为高级...


 

 
        张志平,男,1942年5月2日生于江苏省,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雕塑专业,毕业后到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潘秉衡老艺人学习玉雕技艺,1969年到北京玉器厂从事创作设计工作,1995年被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。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,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。其代表作有:翡翠“山子”《西游记》(623公斤)、《贵妃出浴》(360公斤)、《西厢记》(70公斤)、玛瑙《无题》、《时装梦》、《乌鸦与狐狸的故事》、《美人鱼》等。作品《岱岳奇观》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(珍品)奖(1990年)。

      他的作品主题突出、场面宏大,章法严谨,构思巧妙、造型生动、色彩运用适当,充分体现出玉料的自然美和人文美。

      1982年他担任了翡翠山子《岱岳奇观》的主设计,并参与制作,作品在制作过程中不断修改、完善,历经7年,于1989年完成,作品高达86厘米,厚50厘米,重达328公斤,是4件国宝中最大的一件。作品轮廓节奏鲜明,线条刚劲有力,表现了泰山的挺拔、崇高、磅礴的气势,现作为珍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,并受到国务院的嘉奖。自此以后,他主攻“山子”,相继完成了一批题材新颖、精美传神、富有特色的作品,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。

  “冬前冬后几村庄,溪北溪南两履霜,树头树底孤山上。 冷风来何处香? 忽相逢缟袂绡裳。 酒醒寒惊梦,笛凄春断肠,淡月昏黄。”元代杂剧家乔吉的散曲《寻梅》,因其婉约朦胧,抒怀达意,六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和传唱。但古人的浅唱低吟无非是消愁解闷,而今人却用玉石雕琢出了“踏雪寻梅”的画面,更为传神和动人。这名让玉“唱曲儿”的能工巧匠,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、著名玉石雕刻家张志平。

  今年3月,他把一块不算太好的翡翠“山料”,硬是变为了神奇的“寻梅”: 白雪、绿竹、梅花黑枝干、老叟、顽童,形象地表达了不畏严寒踏雪寻梅的意趣和神韵,令人叹为观止。这真是应了老艺人的那句老话:“只有废人没有废料。”

  一辈子与玉为伴,寻玉、相玉、磨玉、琢玉、赏玉、爱玉的张志平,就像天然琢成的美玉,朴实无华的外表下是一个温润通达的世界,虽然生活坎坷多辛,从艺之路艰难曲折,但都没能磨灭他生活的激情和刚毅的秉性。“人生就如踏雪寻梅”,张志平慨叹,在不断地经历和磨难中寻找那芬芳沁心的感觉。

  闻得张志平的大名是源于对上个世纪80年代诞生的《岱岳奇观》、《群芳揽胜》、《四海腾欢》、《含香聚瑞》4件翡翠国宝的好奇,时隔20年,“泰山效应”依旧,说到《岱岳奇观》就有众多人会想到其主创者张志平。10月14日下午,记者慕名拜访了这位平凡却又传奇的大师。


  玉出于璞而璞不可谓玉

  1942年,张志平出生于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,不幸的是在他五六岁的时候,父亲随国民党去了台湾。母亲带着他给一个郭姓的大户人家做保姆为生。旧时金陵繁华昌盛,秦淮河虽纸醉金迷但也才子佳人辈出。只是日寇的魔爪使这一片沃土不再安乐,但炮火连天却并没泯灭孩子的童真。在南京的时候,张志平经常去雨花台玩,“国之瑰宝”雨花石,花花绿绿,成了他最好的玩伴。石头,从此也走进他的心灵。他觉得,世界上再没有比石头更好的东西了。此外,他还给郭家的老爷子做书童,老人喜欢舞文弄墨,他帮着铺纸研磨。老人要求很严格,做不好会挨揍,但耳濡目染,艺术的养分也潺潺地流入他的身心,为以后的从艺打下了基础。

  后来郭家儿子调到北京,给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当秘书,张志平和母亲随着郭家人也到了北京。初中毕业后,正好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招生,凭着自己特有的艺术天赋,他成了当时工美学校第一届雕塑班的学生。那是1958年,中国进入了“大跃进”时期。所幸的是学生们没有在雕琢上浮夸。 当时政府成立工美学校想为北京培养一批高精尖的技术人才,从社会各方调动人员,组成了强大的师资阵容。徐沛贞、段履清、赵纹、陶一清、朱玉成、唐克美等艺术家都曾在学校任教。中央领导也特别重视,经常去视察。张志平在学校还见过两回朱德总司令。朱总司令到了学校就直奔食堂,看孩子们吃得如何。等他走后,伙食马上改善了。“总司令真是办实事的人。”

  学校当时的校训是“教育为政治服务”,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”。学生上午上课,下午到车间干活,在车间做些小玩意儿,做得最多的是玉石鸭子。学生们每月的生活费是8块钱,听说一只小鸭子能卖40块钱,做得很带劲。

  当时的人们简单而快乐。快乐源于不怕苦。在车间做活,全部是手工操作。磨玉的时候,坐在高高的木凳上,脚蹬着踏板皮带转动,一手捧着玉石,一手捧着沙子,一遍遍打磨。那个年代磨玉人的左手特别有力,是捧玉练就的。记得班里有个大胖子爱睡觉,蹬着皮带磨玉的时候竟然睡着了,玉飞了出去,沙子也飞出去了。张志平的手上有很多疤痕,就是“手工时代”留下的。

  3年的时间一晃而过,张志平这块“美玉”初露锋芒。他于1961年进入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并师从潘秉衡;1969年进入北京玉器厂,创作了《山歌》、《北京的声音》、《红梅赞》等优秀作品。


  琢玉成器 名师出高徒

  中国有句古话,玉不琢不成器。美玉需要名匠打磨,高徒需要名师领路。领张志平进入玉石之门的人是潘秉衡——中国现代琢玉史上的宗师、让中国的工匠成为大师的人。1961年,他通过在工艺美校看作品,从毕业生中挑选了3个人做徒弟,张志平是其中之一。“师傅对玉器行的最大贡献就是让中国玉人摆脱了几千年来的匠气,成为了真正的艺术家。”张志平说,自己很崇拜师傅,以至于很多年的理想就是想像师傅一样做个“老艺人”。

  与何荣、刘德瀛、王树森同时被玉器行称为“北玉四杰”的潘秉衡,1912年出生于河北固安,10岁时父亲在灯市口的鄂王府当差,把他带到了北京上学,还在北京辅仁大学旁听过,曾师从清廷画师郑一珂学画。因此,他不同于其他艺人,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。他14岁从事玉器雕琢工作,20多岁就当上了前门外品珍斋琢玉作坊的“掌作”,并以薄胎玉器誉满京城。后又研究成功“玉器薄胎压金银丝嵌宝石”技艺,人称“金镶玉”,是我国玉器工艺史上的创举。1955年获北京市“老艺人”称号。1956年,创作了中国玉器史上第一件群像组合作品——“待月西厢”。1962年,在美术馆举办了“潘秉衡琢玉艺术展览”,展出作品56件。这是中国特种工艺史上第一次为艺人举办个人展览。“他是真正的大师,是位天才,我们是苦才。”张志平感叹。

  记得当张志平几个年轻人进了研究所,问师傅该怎么学时,他说,“第一是干活,第二是料像什么就做什么”。就像有人问马拉多纳足球该怎么踢,他轻描淡写地说往球门里踢一样,正是这个“适合什么做什么”,给了张志平丰富的想像力和广阔的创作空间。

  记忆中的师傅幽默诙谐,爱喝酒,爱侃大山。他对玉就像对自己的身体一样熟悉,对玉的灵感更是思如泉涌。记得张志平用一块上好的玛瑙雕刻一只昂首示威的狮子,到了七八层的时候,狮头突然掉了。张志平慌了,赶紧战战兢兢去找师傅,没想到,师傅不仅没有半句责怪,还连连说,“掉得好”!师父说,“在低的地方再做一个头,一只耳朵贴着地面”。并起了个好听的名字《地听》,这让张志平佩服得五体投地。一次有个同学做美人雕,手臂掉了,师傅说,“没关系,把手背后不就成了”!正是有了师傅的鼓励和帮助,他们才做出了很多珍贵的作品。

  “文革”时,师傅被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批斗。他曾出过一本画册,有幅作品是观音坐着大鹏向左飞了,左就是西,“怎么能飞向西方呢”?他做的向日葵瓶,根部没有显露,“无产阶级怎么能没根呢”?而潘秉衡的解释是“知识越多越反动”。

  最让张志平心疼的是有一次在东单师傅被批斗完之后,从北极阁步行走了近两个小时到了位于龙潭湖的研究所,一路上有人往师傅身上扔石子,一帮小孩还推他。回到研究所,跟几个老艺人关在一间屋里。象牙、景泰蓝、紫砂、玉石行的好多艺人被打成了牛鬼蛇神,潘秉衡诙谐地说,“牛鬼蛇神,把前面的都去掉,我就是最后那个”。结果又给自己换来一顿批斗。

  1970年师傅永远地离开了,只有58岁。“人生创作的黄金期才刚刚开始啊!”张志平至今惋惜。当时研究所所长是个老八路,经常跟师傅喝酒聊天,师傅去世后,这位老革命家里摆着师傅的照片,每次举杯都不忘跟照片说,“老潘,干杯了”。

  潘秉衡人生虽然短暂,但是留下了美玉般淳朴的徒弟,还有精美的作品《待月西厢》、《珊瑚龙凤壶》、《白玉蕃作薄胎炉》、《白玉压金丝嵌宝对瓶》等30多件,著有《潘秉衡琢玉画稿》。


  岱岳奇观 旷世奇材神工琢

  做玉讲究缘,天时地利人和,才能出稀世珍品。上个世纪80年代,继乾隆盛世玉雕国宝《大禹治水》之后出现的《岱岳奇观》、《群芳揽胜》、《四海腾欢》、《含香聚瑞》四大翡翠玉雕国宝,是中国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的历史见证。

  国宝之一的《岱岳奇观》,现存于中国工艺美术馆,高88厘米, 宽83厘米, 厚50.5厘米,是用重368公斤的翡翠山子加工而成。创作者采用山子的形式表现了泰山“中天门、十八盘、天街和玉皇顶”等主要景观。右上端橘红色表现日出东海。作品充分利用翡翠料大、色泽白绿相映的特点,随形就势,显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,意境深邃。 

  《岱岳奇观》的主创人员就是张志平。那是1982年,身世比较迷离的4块翡翠从北京国库运到了北京玉器厂。对于苦苦寻来的宝贝,从中央到地方都给予了高度重视,经过多次组织专家学者讨论协商,最后决定4件作品的内容和题材是《岱岳奇观》山子、《四海腾欢》插屏、《群芳揽胜》花篮、《含香聚瑞》花熏,“泰山”、“龙”、“花篮”、“花熏”,象征着龙的传人,在改革开放的时代,在百花争艳的春天里,国民勇于攀登,表现了中国“魂”。

  设计制作的任务落在了北京玉器厂的肩上。厂里专门成立了“86工程”国宝工程班子,分为4个攻关小组,张志平分在1号料“泰山”小组,在王树森的带领下搞创作。他们登泰山上峨眉去敦煌,体验祖国山河的壮美大气;访故宫拜专家查资料,反复研究推敲,直到1985年下半年才开工制作。在设计模型的时候,由于和王树森意见分歧,张志平被调离小组一年。“那个时候年轻气盛啊,不懂事。”张志平回忆说,调离的一年让他去画画,“可是画不下去,朝思暮想着那块翡翠呢”。一年后,当他重新回到1号组,二话没说回来就干活。 “后来我跟王树森老人相处得很好。”张志平说,我们都是爱玉的人。“老人外号小诸葛,我们把他的大脑袋戏称为‘八仙桌’,充满了智慧和灵感。他上衣有两个口袋,装了两种烟,左边是大前门,右边是普通的,他抽烟的时候经常给小辈们,一拿到烟,我们就相互问,左边的还是右边的,我经常拿到的是左边的。”

  开工没几个月,同事陈长海因过度劳累住进了医院,再也没能出来。活儿接近尾声时,王树森又重病住院。在北京同仁医院,他召见了张志平,嘱咐他,“要把远山做活了,赶紧得活儿”。还连连抱拳说,“拜托了,拜托了”。几个月之后他与世长辞。1989年5月,活儿做完了,半年抛光后,11月在北京玉器厂召开了大型翡翠艺术珍品鉴定验收会,会议由轻工部部长曾宪林主持,杨伯达、钱绍武、袁运甫、梁黄胄等人组成了16人专家验收组。作品是启功先生题字:“岱岳奇观”。与会人员对稀世作品赞不绝口。玉界泰斗杨伯达赞叹,做成大器,推陈出新的典范,是当代玉器的纪念碑,超过历史上任何大件。他还称赞,《岱岳奇观》这么大,这么精的琢磨是举世无双的。

  因为“岱岳奇观”,张志平也成了名人,“泰山效应”让他名满京城,而他对玉石更痴迷,更忘我。

相关标签:寻梅,张志平
+2780

缅甸玉主题站

2780人关注

推荐者
  • 锁心玉

    2780人关注

    路尽隐香处,翩然雪海间。梅花仍尤在,雪海何处寻?ψ

大家喜欢的宝贝

  • 飘花四季豆尺寸25.8-7.6-...
  • 蝙蝠尺寸7.3-23.3-3.6...
  • 春彩布袋佛...
  • 福玉缘翡翠C0913缅甸A货翡翠...
  • 福玉缘C0428缅甸A货翡翠冰种...
  • 【万兴利珠宝店】冰种满绿蛋面...
  • 缅甸A货翡翠~微信号qq8952...
  • 福兴翡翠珠宝(承接镶嵌) 112...
  • 【明妹翡翠】11月20号大量新品...
相关主题

上海奇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 版权所有 如您发现本站有任何违规或侵权的地方,请联系我们,客服将妥善处理。
公安部备案号:31010402004108  沪ICP备11050319-1号  © 1997-2024 爱玉珠宝网
关闭

扫描下载爱玉网App

扫描关注爱玉微信